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子部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时间:2023-08-16 10:39:02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摘要:新出楚简《恒先》以“恒先”为“道”,讨论了“道”“恒”“恒先”的先在性、超越性、终极性,及其与“域”“恒气”“有”“始”的关系,《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 - 毕业论文。道之体、道之静为“恒”“恒先”,道之用、道之动为“域”“恒气”。元气是自己生成、自己运动的。《恒先》重点讨论了:域→有→性→音→言→名→事的系列,尤其是言名与政事、无事与有事的关系,肯定名的作用。本篇与战国末年至汉初如《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及马王堆帛书《黄帝4经》中有关道论的文章及有关审合形名的文章相接近,可会通。作者可能是归本黄老的道法家或形名学家,或者是“撮名法之要”的黄老道家。作品成书可能早于《淮南子》与《黄帝4经》。

关键词:恒先;域;言;事;道法家;形名思想

我们终于在2004年4月15日始见期盼已久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3册。其中有1篇令世人瞩目的道家文献----《恒先》,颇有深意,读起来兴味无穷。《恒先》由李0先生精心整理。近日从我校传统文化中心主办的简帛研究网站上已见好几篇讨论文章。在此基础上,我想粗略地谈1点体会,就教于方家。

我总的想法是,这是战国末年至汉初道法家论道的1篇论文,作者以道为背景,用以论政,肯定君道无为,强调审合形(事)名(言)。该篇主旨与《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4经》(黄老帛书)的有关篇章相接近,特别与其中论道、原道的文字适相会通与补充。

《恒先》全篇共13支简,保存完好。李0 ……此处隐藏1049个字……”,两书均用“梦梦”(即蒙蒙),均有“虚”“静”的表述。《道原》“迥同太虚,虚同为1”,《恒先》则谓“虚”“虚大虚”。“迥同”是通同,无间隔的状态。至于“静”,李0隶定为“寈”,释为“静”,李学勤释为“清”,直接讲清、虚、1、大[③]。我以为还是依李0释“静”为好。无论是《恒先》所说的未有天地之前的“静”“静大静”“虚静”“出生虛静,爲1若寂,梦梦静同”,还是《道原》“神微周盈,精静不熙”,都是讲天地万物未形之前的太虚的至静至寂状态,也是讲终极的“道”体在没有作用、动作之前(“未有天地,未有作行”)的形态,讲“道”的根本特性即是静止、静谧。此处“静”比“清”好。参之通行本《老子》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与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等,可知“静”所反映的是超时空的“道”本体的绝待的`与普遍的特性,圆满自足(“自厌”),无为无言。而《老子》第39章“天得1以清”云云,是讲天、地、神、谷、万物离不开道,“清”只是道下的“天”得“道”之后的状况。“清”又是“气”的1个特性。所以,“静”与“朴”“虚”等价,是直接表述整1未分化的、末动作的、根源性的、超越性的“道”的。这里还有关于“”的释读。李0指出字形似“樸”,但有区别,不妨释为“质”。李学勤、廖名春等释为“朴”[④],李学勤认为可以释为“全”,“大朴”即是“大全”。方之《老子》第32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之”,第37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等,似以释“朴”为上。首句3个“大”字,李学勤、廖名春释为“太”,其实不必。此2字可互通,但《老子》凡言“大”字处亦不必改为“太”,如“大道”“大白”“大音”“大象”等,似仍如第25章“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云云。

《《恒先》—道法家形名思想的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学古典网 www.xuegudian.com 版权所有